这几年,变化实在太多。后台时不时会收到读者朋友的留言,说,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卡住了。
努力却总觉不够,到了年纪事业爱情两茫茫,好不容易事业有起色身体却亮红灯。
哎。好难。稀烂人生稀烂过。
但这些问题,真的无解吗?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聊情绪管理的文章。有位读者的留言很有意思,我贴在下面:

你有没有想过,试着用逻辑,来提升自己的操作系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容易一点呢?
我有位老朋友,和这位读者不谋而合:冯仑。
前段时间,冯仑老师做客刘润读书会,带来了他的书《人生的逻辑》。直播里,他分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观众们反馈非常热烈,纷纷赞叹他的通透。
地产从业34年,曾供职中央机关,社科院法学博士……他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人间百态,太有洞察了。
或许,就像冯仑老师说的那样:当你人生遇到了卡点,其实完全可以从“新解释”里,续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活法。
我把这场直播的精华,都整理了出来。今天,同你分享,希望也能打通你的卡点。
就从,人生3件算不准的事情说起吧。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真问题。
有时候,你只知道自己被卡住了,但是具体卡在哪里,也说不上来。
大概率,你是卡在3件算不准的事情上了。哪3件?冯仑老师说,利害,苦乐,生死。
我一个一个说。你对照看看。
第一,是“利害”。直白点说,就是你这辈子到底能挣多少钱。
是的。这是个被聊烂的话题。你也总能看到各种模型,指向某个确定的数字。
但当你回到现实,还真不是这么算的。
个人再努力,也算不过时代的机遇和意外的冲击。隔壁老张炒股翻番,你熬夜加班可能还追不上房价。
哪里能控制得了。
第二,是“苦乐”。也就是你这辈子能有多少痛苦,又能有多少幸福。
就像冯仑先生描述的那样,“很多人,从十几岁青春期后,就开始找对象。大家多认真地追求幸福。”
但结果呢?“最后一半以上都离婚了。”
苦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怎么算?
太主观了,根本没法量化,更别提“算准”了。
第三,是“生死”,换句话,就是长寿健康。
烧烤店爆炸了,飞机失事了,地震海啸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听得还少吗?
天灾人祸,佳人骤逝。生命的脆弱,有时就像那根紧绷的弦。谁也不知何时会断。
难就难在,算不准,人却总还是想算。
先接纳事实。利害。苦乐。生死。这三件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算不准”。
但是,就这样放任自流了吗?也不是。
或许,换一种思维算法,你就能走出卡点。


当你试图用日常的思路,去硬算那些“算不清”的事时,往往就会陷入困境。
冯仑老师打了个比方。他说,人生有两种逻辑,或者说,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寡妇逻辑”,或者说是“常人思维”。第二种,是“和尚逻辑”,一种“非常人思维”。
什么意思呢?这样吧。和你说个故事。
古寺清晨,一位老和尚在门外发现弃婴。这在当年,是个大麻烦。
和尚带孩子,会遭受多少流言蜚语,可想而知。有人唾弃他老不正经,有人在生活里故意排挤他。
但老和尚呢?只是平静抱起,照常化缘。有口吃的,有口水喝,就给孩子分点。
影响清修?招惹是非?增加负担?他不去想。
十多年后,孩子生母寻来。原来,生母是名寡妇。她痛哭感谢,又为给和尚添麻烦而忏悔。
老和尚只是淡淡地说:“施主,我心里都没有麻烦,你又何必说给我带来麻烦呢?”
你看。这其实就代表着,两种典型的人生思维。
寡妇逻辑,就是被困境逼着精打细算,习惯了投入就要有产出,对外界评价高度敏感。
的确。这套“算法”,在很多具体工作中是高效的。但在面对人生的“三不算”时,常常失灵。
那位在寺庙外放下孩子的母亲,她不是不爱。她的视角里,是生活太难,逼着她“算”:孩子跟我,会不会更苦?我带孩子,能不能承受世俗的眼光?
多年后,她找到和尚,第一句话是:“给您添麻烦了。” 你看,她还在“算”。算自己给别人添了多少负担,心里背着多重的愧疚。
另一种和常人思维截然不同的“和尚逻辑”,则是不执着于“我”,不轻易定义“麻烦”,顺应因缘。
人生既然算不准,那么,事情来了,就平静接纳。做当下该做的事。不过分强求,也不刻意回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太超然了。常人难及。
那么,不妨把步骤拆细,先把人生梳理清楚。


冯仑老师是怎么看人生这道大题的呢?
他给了一个精炼的定义。他说,人生,其实就是看你怎么搭配三种生活。
哪三种?听我慢慢说。
第一种,叫“自然生活”。
也可以叫“生命生活”。这是我们作为生物体存在的基础。
首先,你得活着,对吧?不然,人生从何谈起。
这里头,包括了你的吃喝拉撒睡,你的生老病死。甚至,还有你的繁殖本能,你要生孩子,你需要性。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赋予的。
80岁、100岁,或者现在我们说科技发达了,120岁。
显然。这个自然生活,是有限的。
那第二种呢?叫“社会生活”。
这是指你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扮演的那些角色,参与的那些活动。上班、创业、出书、做志愿者等等,都是。
甚至,冯仑老师说了个极端的例子:“哪怕你监狱服刑,你也是在进行社会生活。”
怎么去实现社会生活呢?
第一,不闹心。你活着,别给别人添堵。别成为团队里的“麻烦制造者”。
第二,能搭把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你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冯仑老师说,做到这两点,你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太差。
另外,和自然生活不同。冯仑老师认为,社会生活,是可以追求“无限”的。
比如孔子。去世2000年了,那本《论语》到现在还影响我们。他的社会角色一直没停。
确实。这种“社会生活”的价值,可以超越个体。
除了自然和社会,还有第三种生活,连接着你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它叫“情感生活”。
你爱谁,谁爱你。你和谁结婚。你的家庭关系,你的朋友情谊。这些,都属于“情感生活”。
它太重要,以至于你结婚的人不同,甚至后半辈子命运不同。
但冯仑老师说,情感生活,“死得最快”。
离异,丧偶,或者激情的消退。它的活跃期,一定是比另外两种,要短得多。
自然。社会。情感。
冯仑老师认为,人生由这三个生活组成,然后有意识经营和平衡它们的配比,是过好一生的基础。
然而,当环境越来越内卷,具体到如何去应对那些“算不准”的考题时,是否还有更主动的选择呢?
有的。
接着说。
克服内卷,你在某一点的能力要特别突出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上80亿人,中国14亿人,其实题目都是一样的。
别人买房,我也买。别人鸡娃,我也鸡。别人焦虑,我也焦虑。95%的人,都是只有一种解法。
当多数人在忙于抄别人答案,自然就卷了。
怎么办?
冯仑老师说:“做好你的红烧肉”。
红烧肉?对。红烧肉。有次他打开直播,看到个直播做红烧肉的,居然同时有4万人在看。
要是一个餐厅里有10名厨师,都会做很多菜。但只有你,能把一道看似普通的红烧肉,做到极致。做到,食客们一提起红烧肉就想到你。那你就能在这十个厨师中脱颖而出。
想要克服内卷,你需要在某一点的能力,特别突出,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比如,都是做题家。你在北上广深,还是在小村小镇,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找到那5%的解题方法,创造只有你才能做的工作,把自己的答案做出来。
在人生这件事上,每个人的考卷都一样。你是那95%,还是用那5%独特的解法?
不过,做少数人,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能力。如果暂时做不到,又该怎样让自己活得不那么拧巴呢?
那,至少做到另一件事:保持“平常心”,活出“正常态”。
什么意思?

所谓平常心,冯仑老师说:“只有你不认为自己是个东西,你才是个好东西。”
当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想证明自己时,往往会活得很累。这样,就很容易失去平常心。
而正常态呢?就是正常说话。
不装腔作势,不阴阳怪气,不言不由衷,就是好好说话,真诚沟通。
冯仑先生的解释很简单:“正常说话,把话说好,才能把事情办好,人生才有一些舒服。舒服了,就会觉得一天过得挺好,挺满意。”
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说个主持人和短视频博主的例子。
很多主持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永远念别人的稿子”。的确,他们说的是标准的、正确的。但,未必是发自内心的。
而那些受欢迎的短视频博主,他们往往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生活。
前者可能更体面,后者却可能因为真实,而更有平常心和连接感。
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活出“正常态”。当你能自洽,又能好好说话,毫无疑问,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活得更自在、更舒服一些。
那么,在具体的社会组织和团队中,这种状态又该如何体现呢?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成为那个能“扛事”的人呢?

冯仑老师观察到,任何一个组织里,最终能够胜出,或者说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往往是那些“角色定位非常清楚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主角,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主角的。
在社会中行走,很多时候,你都需要去演好配角。比如说你在一个饭局上,发现有人特别爱说、特别能表达,那今天他就是主角。
你就安心当个倾听者,做个“捧哏”的,让大家都舒服,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号位,想当大哥。那你就得有大哥的逻辑和担当。
冯仑老师总结了3个关键词。指道。扛事。买单。
第一,指道。
你得能给兄弟们指明方向,告诉大家往哪儿走,为什么往那儿走。
你得有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做好茫茫大海中的那座坚实的灯塔。
第二,扛事。
出了问题,遇到麻烦,是你冲在前头,得能顶上去,能把事儿扛下来。
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甩锅、就退缩。责任和担当,是当大哥的门槛。
第三,买单。
而且,得买全单。所有的成本、风险、甚至失败的后果,你能担起来。
不能只买一部分,剩下的让兄弟们分摊。
你去请人吃饭,你还跟人算,菜我付,酒水你出。这就不是大哥了。不仅指金钱上的买单,更是道义和责任上,那个兜底的角色。
放在家庭里,也是一样。丈夫也常常需要扮演类似“大哥”的角色,为家庭指引方向,承担责任,提供保障。
这种大哥逻辑,不是权力欲,而是一种服务和奉献的姿态。
人生旅途中,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有时甚至要学会扮演好配角。而如果你渴望成为领导者,那么“指道、扛事、买全单”的大哥逻辑,就是你的必修课。
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软件升级”的过程就像是没人知道高考会怎么出题,还是有每个月的测试来演练应对高考的能力一样。
冯仑老师也给人生这套算不准的考题,找到了一套规律。
他说,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软件升级”的过程。
什么是软件升级?
你就像是一台电脑。
22岁前,家庭和学校提供了一套“原生软件”,给你安装上了。这就是你的“出厂设置”。
但当你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新系统”时,会发现原生软件不兼容,甚至会报错、崩溃。
于是,从22岁到35岁,甚至40岁,你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软件调试期”。
你不断地审视、质疑、修正,甚至彻底卸载那些不再适用的“旧软件”,同时,又要努力学习、安装、测试那些能帮助你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新软件”。
冯仑老师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从学校走入社会,从单身走向结婚生子,从打工人走向管理者,又开始做生意、琢磨企业发展…….
这些,都是全新的“运行环境”,需要人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软件和行为软件。
这个“换软件”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可能伴随着困惑、迷茫、阵痛,甚至是对原有信念的彻底颠覆。
但正是这个过程,让你从一个被动接收指令的用户,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自主选择、甚至开发应用程序的“高级玩家”。
人生就是一个持续迭代内在软件系统的过程。拥抱变化,主动学习和调整,才能让你的人生操作系统,一直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那,当我们遇到“软件BUG”,想不通、看不透的时候,那份能让人豁然开朗的“解药”又是什么呢?
冯仑老师说,解药,就是弄出新解释来。

冯仑老师说,迷茫,往往是因为没有解释。当你有了新的解释,就好了。
但问题是,很多事情它都没有现成的解释。或者说,已有的解释并不能让你满意。怎么办?
冯仑老师给出了几条他的路径。同你说说,供你参考。
第一,广泛阅读,尤其是读“怪书”。
冯仑老师坦言,自己不抽烟也不喝酒,但喜欢琢磨看杂书,观察人间百态。
比起电子书,他更喜欢纸质书。在办公室里有一间书房。
当他遇到困惑,比如对“嫉妒”、“拍马屁”、“自杀”这些复杂人性现象想不通时,他会去书房里翻阅那些看似奇怪的,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书籍,比如《马屁大观》、《自杀论》、《法治的细节》。
这些书,往往能提供一些非常规的、深刻的视角,帮你建立起新的解释。
第二,借助各种AI工具,深度思考。
冯仑老师提到,现在有了AI,你可以去问豆包、DeepSeek或其他大模型。
关键在于,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追问,至少问个五次。
前几次,AI给你的可能都是常规回答。但当你持续追问,挖到第五层时,它可能会给你一个非常规的、让你眼前一亮的回答。
这个过程,也能激发自己,去做深度思考。
第三,借鉴历史,从过去中寻找智慧。
历史是面镜子。很多你今天遇到的问题,前人也一定曾遇到过。
通过阅读历史,了解前人是如何应对困境、做出选择的。可以找到宝贵的参照。
第四,走出去,与人交流,宣泄情绪。
冯仑老师特别强调:“没解释的时候,千万不能一个人关屋里喝闷酒。一定要出去跟人聊天,把你的不痛快让别人知道,到处宣泄出去。”
通过和人交流,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启发,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缓解负面情绪,为建立新解释,创造更好的心理条件。
拥有了建立新解释的能力,就等于掌握了人生软件升级的核心技术。
它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去实践。一困惑,就出门。

人生这道复杂的考题,或许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那些你曾经深信不疑的“出厂设置”,在变幻莫测的现实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但,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停止了对“新解释”的探寻,放弃了对人生软件的升级。
人生的逻辑,就在于不断地为那些“算不清”的事情,寻找“新解释”。不断地为你内在的“软件系统”,进行调试、打磨和升级。
这个过程,不容易。
可能需要我们像老和尚一样,学会放下“我执”;
需要你像那些成功的5%一样,敢于“做好自己的红烧肉”;
更需要你像冯仑先生自己一样,永远保持阅读、思考和与世界对话的热情。
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最高级的智慧或许并非算无遗策,而是拥有切换和运用多种算法的能力。
既能理性分析,也能感性接纳;既能积极行动,也能适时放下;既能追问意义,也能享受过程。
感谢冯仑老师的分享。
在与“算不清”的共舞中,你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算法库”,不断升级自己的“解释系统”,最终,活出那份属于自己的通透与从容。
祝福。
ps:
对了,我有一个商业社群“刘润·进化岛”。
每天,我都会在岛上更新“刘润日课”,分享我当天最新鲜热乎的商业收获。
如果,你也对这样的形式感兴趣。欢迎你加入,和我们一起学习。更多信息,欢迎你点击下方图片进行了解。
这几天,进化岛正在进行8周年活动。现在加入可享受全年最低价。加入7天内,还可以无理由退全款。
我在岛上,等你。
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aQ8-RVS-qmMUKrm1Slo0uw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