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谷歌NotebookLM:AI原生产品是怎样炼成的?
当AI没有现成的设计手册时,一个全新的产品应如何从0到1构建?本文将带你深入谷歌内部,进行一场对NotebookLM的“像素级”复盘。你将看到:
从一张餐巾纸到完整产品的真实迭代: 独家展示NotebookLM从最早期的原型、失败的探索,到最终形成动态三栏式架构的全过程。
“第一性原理”的胜利: 深度解析其“输入→聊天→输出”心智模型如何成为驯服AI复杂性的关键蓝图。
赞誉与争议: 直面来自真实用户的两极化反馈,探讨AI产品在“功能强大”与“简洁易用”之间的永恒张力。
可复用的设计原则: 提炼出4条经过实战检验的AI原生产品设计要点,为你自己的项目提供参考。
这不只是一篇案例分析,更是一份在AI产品设计无人区中的探索地图。
起点:一个对抗数字混沌的宏大愿景
所有变革性的产品,都始于一个简单而宏大的愿景。NotebookLM的起点,并非创造另一个AI聊天工具,而是向现代知识工作中的核心痛点——“数字混沌”——宣战 。
这个混沌,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的“标签页地獄”(Tab Overwhelm):为了一个目标,在无数割裂的应用和信息源之间疲于奔命,思维被不断打断,创造力被无形消耗。
因此,NotebookLM的愿景从一开始就极其清晰:
打造一个统一的、无缝的AI增强工作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从阅读、思考到最终创作的整个心智旅程,能够一气呵成。它的主导设计师Jason Spielman ,作为一名专注于AI与人机交互未来的探索者,为这款产品注入了定义全新交互范式的基因。
蓝图:为AI交互立下“第一性原理”
面对AI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设计的首要任务不是“加法”,而是确立约束和秩序。
据了解,NotebookLM团队建立了一个作为“第一性原理”的核心心智模型(Mental Model) :
输入(Inputs) → 聊天(Chat) → 输出(Outputs)
这个模型看似简单,却在AI工具这个未知新大陆上,为用户提供了 “认知罗盘” ,它将复杂的研究工作,解构为三个清晰、线性的步骤:
第一步:输入 (Inputs)
用户将所有原始材料——文档、笔记、网页链接——聚合于此。这是旅程的起点。
第二步:聊天 (Chat)
用户通过与AI对话,对输入材料进行提问、澄清、综合。这是将原始信息提炼为洞察的核心环节。
第三步:输出 (Outputs)
用户将对话中产生的洞察,转化为结构化的笔记、学习指南、音频摘要等有形资产。这是价值沉淀的终点。
图:NotebookLM的核心心智模型,为AI驱动的复杂工作流提供了清晰的导航
这个蓝图的价值在于:
它为用户提供了清晰的“位置感”,让复杂的AI交互变得可消化、可预测。
无论产品功能如何扩展,这个核心流程始终是用户可以信赖的锚点,确保他们不会在AI的强大能力面前迷失方向。
演进:在餐巾纸上寻找混沌的秩序
从蓝图到现实的道路,从不平坦。
NotebookLM的UI演进,是一场历经上千次迭代,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真实写照。
据其设计师透露,最终的解决方案诞生于一次飞行途中,在用完所有纸张后,于一张餐巾纸上画下的草图 。
图:一张飞机上的餐巾纸草图,记录了设计的灵感瞬间
这张潦草的草图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错与迭代:
第一步:原始的功能验证
项目初期的原型,简单直接。它验证了核心想法的可行性,但也暴露了交互流程的粗糙和混乱。
图:项目早期的UI原型,一切从这里开始
第二步:一个诱人的“死胡同”
团队曾一度尝试以“笔记”画布为视觉中心的UI,将聊天功能设计为浮层。
这个方案看似强调了最终的“输出”价值,却在实践中发现:
它削弱了作为思考中枢的“聊天”环节,破坏了核心工作流的连贯性。
这是一个被证伪,但却至关重要的探索。
图:以笔记为中心的UI探索,一个被证伪的路径
第三步:“顿悟”与最终的综合
在经历无数次迭代和推翻后,团队最终回归并重塑了经典的三栏式布局。
它不是简单的界面划分,而是对核心心智模型的物理空间映射 。
图:最终确立的三栏式结构,清晰地映射了核心心지模型
更重要的是,这个结构是 “活”的 。
它的精髓在于动态和自适应 ——一个为承载AI时代复杂心智活动而生的、灵活的“认知工作台”。
面板可以根据用户的任务焦点调整大小和布局,以适应不同场景。例如,在需要深度阅读和对话时,界面可以切换为优化的两栏视图,让用户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图:左为标准三栏视图,右为优化的“阅读+写作”视图,对比鲜明
解构三栏系统
源面板 (Source Panel)
这是用户旅程的起点,所有“输入”材料的家。
源面板特写
聊天面板 (Chat Panel)
体验的核心,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工具。
聊天面板特写
工作室面板 (Studio Panel)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创作空间。
工作室面板特写
完整的用户旅程
这张带注释的概览图,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用户如何在NotebookLM中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
图:带注释的用户旅程概览图,清晰展示了整个工作流
超越UI:AI原生功能与品牌塑造
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要有合理的骨架,还需要有血有肉。
AI原生功能:音频摘要 (Audio Overviews)
NotebookLM中最出圈的功能莫过于“音频摘要”。其设计团队主导了从原型到发布的全部过程,甚至引入了如“打断”(interrupt)等全新的交互范式。它并非简单的文字转语音,而是AI基于所有信源,智能生成一段结构清晰、语气自然的对话式播客,完美体现了“AI内置,而非外挂”的理念。
音频摘要功能界面
直面真实世界:来自用户的“冰与火之歌”
产品发布后,大量来自真实用户的反馈涌现。这些反馈尖锐、真实,且呈现出强烈的两极分化,为外界观察这款产品的迭代提供了最佳窗口。
批评的焦点:过度设计与核心体验的摩擦
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对于“上传文档并与之对话”这个核心需求,NotebookLM显得 “过度设计” 。
界面复杂性: 有用户直言:“信息密度太低,卡片、按钮和分区过多,让我很难导航到核心功能。” 对比之下,简单的单聊天窗口界面显得更为高效。
心智模型困惑: “笔记”和“工作室”面板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像在其他AI工具里一样,直接在一个地方完成所有事?这种困惑导致许多用户大部分时间里都选择隐藏右侧面板。
核心功能缺失: “为什么聊天记录不能被保存?”、“为什么无法方便地将内容导出到Google Docs?” 这些基础功能的缺失,让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体验大打折扣。
赞誉的背后:在复杂场景中无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另一批深度用户,尤其是学生、研究人员和咨询顾问,则将NotebookLM视为 “不可或缺的研究神器” 。
复杂信息处理: 一位用户分享道:“我把几十个组织混乱的供应商PDF文档都扔了进去,它能帮我快速提问并找到答案,还附带原文引用,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同样,它也被用于学习复杂的桌游规则。
多源信息整合: 对于需要同时处理多篇论文、报告和会议纪要的用户来说,NotebookLM的多源整合对话能力是其最大优势。一位顾问用它来整合项目前期的所有资料,快速生成初步的报告框架。
创新的使用场景: “音频摘要”功能被许多用户用来在通勤路上“听”论文和行业报告,将碎片时间转化为学习时间。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馈,深刻揭示了AI原生产品设计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满足深度、复杂工作流的同时,不牺牲简单、高频场景的易用性?
复盘:AI原生产品设计的四大要点
通过对NotebookLM设计之路的观察,分析人士认为,其中蕴含了四条对当下AI产品开发极具参考价值的要点:
1. AI要“内置”,而非“外挂” (Built-in, not Bolted-on):
AI不应是现有流程的插件,而应成为产品核心价值的一部分。NotebookLM并非为传统笔记软件增加AI助手,而是围绕AI的能力,重新设计了整个知识工作流。
2. 以用户共建取代闭门造车 (Build with users, not for them):
AI技术发展太快,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化。NotebookLM团队采取了快速发布和迭代的策略。例如,早期用户对答案“可信度”的强烈需求,直接推动了行内引用功能的上线。正如其设计师本人在回应用户反馈时所说,设计是一个持续演进和迭代的过程。
3. UI需向动态化和情境感知演进 (Dynamic and Context-aware):
面对功能复杂性,UI必须变得更“聪明”。它需要能够根据用户的任务焦点智能调整,并在恰当的时机主动建议后续操作,以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
4. 用熟悉的模式作为新体验的“锚点” (Familiar Patterns as Anchors):
在用户完全适应全新的AI交互之前,熟悉的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安全区”。目前,“聊天”仍然是用户与AI互动最直观的方式。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图形界面和未来真正的AI原生体验,让用户可以平稳地过渡。
写在最后
NotebookLM的设计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它并非一个满足所有人的完美工具,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探路者”。它所引发的关于“过度设计”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未来AI工具形态的讨论。
对于产品团队而言,用户的两极化反馈不是失败,而是最清晰的路标。它指明了产品在提升核心体验(如聊天记录保存、导出功能)和优化复杂功能引导性上的明确方向。
对于整个行业,NotebookLM的探索证明了,真正的AI原生产品,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模型,更是一套全新的、以工作流为中心、与用户共同进化的设计哲学。这,或许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推荐阅读
设计师作品集: Jason Spielman • Designing NotebookLM – https://jasonspielman.com/notebooklm
查看更完整的高保真设计图稿和视觉资产,了解设计细节。
谷歌官方博客: NotebookLM goes global, with support for websites, Google Slides and fact-checking – 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ai/notebooklm-goes-global-support-for-websites-slides-fact-check/
了解产品的最新官方动态和功能更新。
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vMqquMWFyoy1TkhtOKvqNA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