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励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编剧们需要不断的四处游说,吸引投资人来对他们的剧本进行投资。但由于投资人都非常的忙,能够留给每个项目的时间非常至少,编剧们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在段时间内吸引投资人的眼球,比如电梯推荐法则。
电梯推荐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向别人介绍自己作品的游说方式。由于时间的限制,需要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将自己的创意表达清楚,吸引对方的关注。之所以被称之为电梯推荐。通常它只有 30 秒左右,相当于乘坐一次电梯的时间。
想要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投资人的关注,编剧们就综合剧本题材、戏剧冲突等角度制定一个沟通策略,让投资人看到电影的潜在市场前景,从而作出决策。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
当工业破坏导致克隆恐龙主题公园的电力设施和安全预防措施发生灾难性关闭时,一小群游客努力生存并逃离这个危险的岛屿。大卫·凯普
寂静之地 A Quiet Place (2018)
讲述了一个后世界末日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一个家庭被迫安静地生活,同时躲避听力超灵敏的怪物。这一切都建立在妻子不得不放弃的最后一刻在她的家人离开她的情况下出生。她必须保持沉默,以免触发该生物的敏感听觉。父亲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的孩子,用尖叫声将这些生物从他们身边拉开!斯考特·贝克
你会发现这些编剧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握好用户(投资人)的需求和喜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剧本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表达出来,获取更大的机会,这就是电梯推荐法则最核心的本质。
电梯推荐法则其实是起源于麦肯锡的一次惨痛教训,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剧本推荐、商品销售等场景,当然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设计师面试、汇报等场景。
之所以想和大家来聊这个话题,是源于最近看到的几份简历。简历中的信息量都很大,都在极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项目。但大家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面试官是在什么场景下看到的这份简历,而 Ta 又最关心哪些信息?
我们常说简历是面试的敲门砖,而这扇门其实就是简历的“海选”阶段,它可能出现在公司的招聘系统、招聘网站或者是招聘邮箱里。
面对海量的简历,面试官只会快速的扫描简历,找到感兴趣的候选人再进一步详看。如果在这短短几分钟内无法引起面试官的关注,那这份简历大概率就会被无情的 Pass 掉了。
设计师需要解决用户问题和业务问题,并同时为企业带来商业利益。在简历中面试官首要想看到的是候选人在什么领域、有什么能力特质、解决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而这些也决定后续人是否能获得面试的机会,以及更进一步获得 Offer。
好莱坞的编剧们在花费约 30 秒的时间成功引起关注后,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阐述时间甚至上项目会,争取更大投资可能性。所以编剧们不会只带着 30 秒的内容跑去找投资人,他们还会准备更多一些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被称为「一页纸」,它可能是一张纸也可能是一页 PDF。它的目的是简短、清晰的让别人了解故事亮点、角色设定、戏剧冲突。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 的一页纸
其实无论是 30 秒还是一页纸,编剧们的目的是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获取投资人的青睐,其背后的本质与我们设计师准备简历、做汇报的逻辑是一致的。
编剧可以花 30 秒和一页纸去获取一次投资的可能,设计师也同样可以凭借一份优秀的简历获得面试的机会甚至一份 offer,不过我们的时间和方式会有一些不同。根据这些年做面试官和晋升评审的经验,我将整个投递简历面试总结为「三段时间法则」,分别是3 分钟、10 分钟和 40 分钟。
•3 分钟 – 引起关注。通过简历概要引起面试官的关注,让面试官愿意花时间进一步细读简历;
•10 分钟 – 产生兴趣。通过对简历、作品集的进一步查看,让面试官产生约面试的意愿;
•40 分钟 – 产生意愿。 通过真实的面试沟通,获得面试官的认可、有意愿给 offer。
在这个「三段时间法则」中,前面的 3 分钟和 10 分钟是由简历及作品集承载,相对可控,也是我们今天想要聊的重点。而后面的 40 分钟则更为复杂,影响的变量有很多,我们今天在这里先不展开。
相较于一个剧本的介绍,简历作品集还是要负责得多。设计师所需要呈现的内容和面试官“海选”的时间也要更长一些,根据我自己过往的经验来看,平均 3 分钟判断一份简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
3 分钟,差不多是阅读 3 页 PDF 所需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试官通常会读完候选人的简历介绍和 1 个作品案例,而这些信息基本也足以帮助面试官对简历做出判断了。
所以,这里的 3 分钟和电梯推荐法则里的 30 秒一样重要。我们需要借助文档让面试官在这 3 分钟里对自己建立一个基础认知,了解自己的能力特质、专业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先给大家看一个不太好的案例。
以下信息均为人工“杜撰”,不来源于任何一份真实简历。
个人信息:
•姓名:小 A•年龄:1995.04.01
•性别:男
•学历:X 大学 – 工业设计 研究生毕业
•电话:*********
•邮箱:*********
工作经历:
•公司 A (2019 ~ 2022)•职位:高级体验设计师
•职责:负责公司商家后台产品体验设计,主导了商家养成计划招商平台的产品设计及多个后台改版项目。
•公司 B (2015 ~ 2018)
•职位:UI 设计师
•职责:负责公司企业级数据产品的交互和视觉工作,涉及 20 多个子功能模块的优化、迭代以及商家运营活动设计。
专业技能:
•熟练掌握 Photoshop、Sketch、Figma 等设计工具,能够独立的完成项目设计工作•熟悉体验设计各种方法论,对于体验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了解前端和客户端技术,能够很好的与技术团队进行沟通协作
…
自我评价:
•熟练掌握各类设计方法,具备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善于与人沟通,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并与团队进行良好的合作
•工作踏实负责,能够很好的承受工作压力
•热爱设计专业,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
这是一份很“标准”的简历样本,也是我们在海选简历中遇到的最多的类型。这里面看上去介绍了很多候选人的背景、能力、经验等信息,但实际上只是站在候选人自己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忽略了面试官想要了解什么。
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些常见的问题,看看你遇到过哪些。
•过于流水账,以时间线呈现工作路径
•过于强调过程、缺少对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呈现
•过于强调技能,缺少对擅长领域、专业能力的描述
•缺少对设计的理解、观点和价值主张的阐述
•过于“卑微”,缺少自信
从招聘的角度来说,公司确实是在找寻设计师。但这背后的本质是找一位优秀的人才来解决他们在商业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双向匹配的过程,而此刻面试官是带着问题来阅读简历的。比如:
•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学习背景、工作经验)
•候选人擅长的领域,做过哪些典型的项目
•候选人解决过什么问题,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候选人的能力特质及标签
•候选人的求职意愿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来优化一下简历部分。
以下信息同样为人工“杜撰”,如有需要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个人信息:
•姓名:小 A•年龄:1995.04.01
•性别:男
•学历:X 大学 – 工业设计 研究生毕业
•电话:*********
•邮箱:*********
•工作状况:在职,XX 公司 高级体验设计师
能力综述:
•8 年体验设计从业经验,主要从事过跨境电商、数据 SaaS、办公协同类业务领域,对 CRM、OMS、数据大盘类产品有丰富的项目经验。
•逻辑性强,对数据和业务有明锐嗅觉。善于通过对数据和用户的分析挖缺体验价值点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业务数据。
•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善于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段进行设计方案的探索和产出。
•具备较好的产品意识以及对技术原理的理解,能够很好衔接产品和技术,配合团队有效推进项目进程。
•对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具备极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心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成果:
•2018 年,X 公司 OMS 系统体验重构。独立负责整个系统 20 个功能模块的改版设计,项目上线后用户 NPS 满意度提升 20%。•2019 年,Y 公司数据分析平台设计提案。带领 2 位设计师完成 1 个月内完成从整体设计策略的制定到最终方案的产出,帮助公司项目竞标,订单金额超百万。
•2022 年,独立负责构建 Y 公司 SaaS 平台设计系统,与前端配合完成设计研发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公司提升单项目开发效率 30%。
设计观:
坚信设计能够让产品美而简单,但同时也坚定的认为设计需要服务于商业,为业务产生价值。设计需要坚守对美学的感性思考,同时也要兼顾对数据的理性分析,在体验与设计之间寻找价值平衡。求职诉求:
目前在职,但也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核心关注 SaaS 化协同、数据智能领域,同时也对智能 AI 领域有较大的兴趣。希望能够找寻一个偏体验架构的岗位,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模式来解决产品体验问题。也希望有机会接受新的挑战,逐步走向设计管理,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思考价值最大化。目前人在上海,因家庭原因接受 Base 地上海、杭州、苏州,其他城市接受长期出差但期望 base 地不发生变化。
相较于前面的案例,这一份简历是以解答问题的视角来撰写的,对前面提到的通用问题进行回答。我们前面说过,面试是一个双向匹配的过程。如果这份答案与面试官的需求正好匹配,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的引起了面试官的关注。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更一进步的信息来解释(或证明)前面提到的内容,让面试官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接触。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将进入「三段时间法则」的第二段,10 分钟 – 产生兴趣。
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3 分钟」展示了自己的背景、能力和成果,也成功了引起了面试官的关注,但也仅仅只是关注。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在“自说自话”,面试官需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理解,判断候选人是否真的与自己的需求匹配。
面试官核心关注的是「能力综述」和「重点成果」两部分内容。这里就需要作品集上场了,通过一些项目的展开介绍来对简历中提到的重要信息进行佐证。
作品集向来是设计师最下功夫的地方,有些人会洋洋洒洒写上千字,也有些人会密密麻麻拼上几十页图。可大家很多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面试官会在这里停留多久,能否感知到你的能力和价值。
还是给大家举个例子:
以下信息均为人工“杜撰”,不来源于任何一份真实简历。
Page 01:项目名称
•xx 老年电商客户端 2.0 改版Page 02:项目背景
•xx 电商平台通过 1 年的运营,老年用户量激增,用户体验缺少对银发族的关注,用户付费购买转化率低。•截图 1、2、3…
Page 03:改版后展示
•新版设计截图 1•新版设计截图 2
•新版设计截图 3
•…
Page 04:工作方法
•走访用户(截图 1、2、3…)•竞品分析(截图 1、2、3…)
•焦点小组(截图 1、2、3…)
•…
Page 05:改版页面详细介绍
•首页模块设计解析•标题栏增加 logo,放大 50%,饱和度提升
•字号放大50%,色值从#333 调整为 #000,字重加重
•搜索框调整为半圆角,视觉上更加温和亲切
•活动 banner 增加左右箭头,降低银发族用户理解成本
•搜索结果页设计解析
•详情页设计解析
•购物车设计解析
•…
Page 06:上线结果
•银发族用户满意度提升 20%•平台整体购买转化率提升 3%
•…
同样是一个很标准的书写模式,说了很多,但同样也好像什么也没说。一个项目的成功是由很多不同角色的参与完成的。而既然我们处在设计师面试的场景中,那就需要展示出作为设计师我究竟有哪些思考、做了哪些工作、导致了什么结果。
•用户满意度的降低,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用户付费转化率低,是由哪些关键因子造成的?
•通过用户走访、数据分析,论证了哪些判断?
•结合前期的工作,制定了哪些设计策略?
•基于设计策略,做了哪些具体的设计优化?
•这些具体的优化带来哪些数据的提升,从而影响了项目结果的提升。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改写一般。
以下信息同样为人工“杜撰”,如有需要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Page 01:项目名称
•xx 老年电商客户端 2.0 改版Page 02:项目背景
•xx 电商平台近一年用户量激增,其中 70 以上老年人占比提升最快,但用户反馈整体体验不佳;•平台订单量本年度维持平稳且小幅提升,但由于用户体量的增加,购买转化率呈持续下跌趋势;
•为配合前台业务进行有效的用户增长,需针对全站进行一次体验设计改造。提升老年用户的体验满意度及平台整体购买转化率。
Page 03:问题综述
•客户端当前版本整体设计缺少对老年用户的关注,用户普遍反映存在阅读困难;•平台文案及用词过于专业化,老年用户难以理解,从而导致浏览、购买意愿度地;
•缺少对老年用户购物心理的关注,导致用户不敢下单
Page 04:问题论证
•通过对 20 位老年用户(65 ~ 70 岁)的走访,发现普遍存在阅读困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字大小、间距、对比度等排版方面,同时用户也表达出对专有名词的不理解。数据分析方面,我们也发现用户平均有效阅读屏幕数不超过 1 屏,停留时间不超过 30 秒;•平台购物车平均加购数量 0.3,订单转化率不足 1%。说明对于用户对而言平台购物信息不足、且购物流程过于复杂;
•用户日均浏览商品数 1.3 个,7 日回访用户不足 20%,说明用户难以在平台发现感兴趣的商品从而产生更多的停留时长。
Page 05:设计策略
•全站整体体验重构,从风格、字体、文案角度提升老年用户的使用体验、体现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亲近感;•简化购物链路,增加关键卡点的信息优化、解释,提升用户购买信心;
•重点优化商品详情页,突出对价格对比、平台保障以及用户评价,提升用户购买信心
•…
Page 06:实现方案
•新版设计截图及解析 1•新版设计截图及解析 2
•新版设计截图及解析 3
•…
Page 07:数据回顾
•用户满意度 NPS 提升 20%•订单转化率提升至 2.5%,较改版前提升 150%;
•用户平均加购数量提升至 3 个,较改版前提升 900%;
•…
本次改版在用户满意、订单转化率、加购等数据上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细分数据中,男性用户的订单转化率提升率远低于女性用户,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分挖掘。
同时还注意到加购数量对订单转化率有非常强的放大器作用,进一步优化详情页和加购链路将有助于订单转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后续我们将在男性用户体验提升、商品详情及加购链路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前后两个案例,前者记录了项目设计的过程。而后者体现了设计在项目中的思考、探索以及设计的推导路径、结果,带给面试官的感受差异非常之大的。
这也是我们在前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候选人究竟是跟着业务“躺赢”的,还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推导影响了结果的改变;候选人究竟是具备好的履历,还是具备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能力。
关于作品集案例的编写,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六步走的方法。大家可以用在案例中,同样也可以用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
01. 设定背景
做项目设计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基于现状、周期、用户需求、业务需求来设定一个项目背景,给团队一个明确的范围和目标。
02. 提出问题
基于以上设定的背景假设、并提出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我们后续工作的核心关注点。
03. 论证问题
通过用户访谈、测试、数据分析等手段论证以上提出的问题,明确问题的优先级,也为后续的数据验证提供基础支撑。
04. 制定策略
将业务问题、用户需求转化成设计策略,以此作为我们设计方案产出估计中的核心支撑。
05. 实现方案
基于制定好的设计策略进行具体的方案探索、设计以及实现落地。
06. 回顾数据
基于前期的背景、问题进行打点监控以及后期的对比。同时基于数据对项目的问题、策略机械能复盘,为下一轮迭代提供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经验沉淀提供依据。
简历作品集按照这个思路走到这里,你大概率已经成功的让面试官对你产生兴趣了。因为 TA 从前面的 3 分钟了解了你的特质,又从后面的 10 分钟通过案例的解析对你的能力产生了认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你应该会获得进一步面谈详聊的机会,离新的 Offer 又近了一步。
至于「三段时间法则」的第三段 – 面聊的 40 分钟,因为涉及的因素会更为复杂,今天我们这里先不做展开。待我想想应该如何写,在专门与大家进行分享。
最后,我想再从更“宏观”的数据上给大家一些“压力”。
腾讯在两年的一份设计师调研报告提到过,全球有近 9,000 万设计师,而中国大约就有 2,000 万。除去一些其他特定领域,互联网从业的设计师也有数百万。
这也就意味着可能有几十个人在与你同时竞争同一个岗位,你的简历被面试官看到也就有了一次机会,但机会并非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也许从实干的能力上看其他人并不如你,但简历作品集的优劣可能就让你失去了后面的 10 分钟。
最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裁员风波,看到不少同学又开始写简历、找工作。希望这篇以及上一篇的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求职的过程中一些帮助吧。
加油!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4UskPAXOQIUsuhjmHF0BgQ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