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大的同理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哎。还是没忍住。

这段时间,因为几张图片、几个画面,和同事们又强调了一次“同理心”的事儿。

你看。这就是其中的一张图片。一张我们公众号文章的配图。

这张图片,有什么问题吗?把“同理心”都搬出来了,至于吗?

当然至于。往小了讲,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同理心,尤为重要。往大了讲,你有多大的同理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你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们的一场直播,画面中有一行字,写着“历史上的今天”。我和负责设计的同事说,这行字,太小了。同事有些纳闷。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设计原图说,我感觉这个字不小啊,挺清楚的。

确实。在这块27寸的大屏幕上,这行字清晰可见,大小也正合适。但问题是,我们的用户,是用什么设备来看直播的?很可能是手机。手机,可能只有7寸。而且,是竖着看的。当一个为横着的电脑屏幕所设计的画面,被等比例缩放到一块竖着的手机屏幕上时,这行字,就会被压缩到几乎看不见。

所以,当你的心中装着自己面前那块27寸的电脑屏幕时,你的设计,是“合理”的。当你的心中装着用户手上那块7寸的手机屏幕时,你的设计,才是“看得清”的。

这种从自己的屏幕,切换到用户屏幕的能力,就是同理心。

它不是你摔了一跤,我觉得你好可怜。这是同情心。它是你摔了一跤,我能立刻反应过来,你的膝盖应该是哪个点在疼,应该在哪个位置贴创可贴。这才是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看见你哭我也想哭了”的情感共鸣。同理心,是“我能推演出你完整体验”的逻辑能力。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我们的公众号文章,经常需要用一些图片,来配合文字。但是,我们有时候,会直接在电脑上,截取一张横版的、宽宽的网页图。然后,就直接插进文章了。于是,就有了你在今天文章开头看到的那张图片。

从电脑屏幕上看,那张图片,真的非常清楚。但是,很多用户,是通过手机看文章的。假如我现在问你,那张图片里,都说了些什么,你可能还得回到文章的开头。因为,那张宽屏的截图,已经被压缩成了手机的宽度。图片里的字,是“一团”的。你得点开图片,凑近屏幕。甚至,两指放大,拖动,才能看清、看全。这太辛苦了。很多用户,可能就直接划过去了。一篇文章,可能就因为一张图片,失去了一个传递核心信息的机会。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会怎么做?

他会在截图之前,完成一次“逻辑推演”。他会想到,我直接从电脑上截图,用户在手机上可能会看不清。所以,他得多做一个动作,把那个网页的链接,发到自己的手机上,用手机浏览器打开。大部分网站,都做了手机版的适配。这个时候,再用手机截图,图片就是“刚刚好”的。

这个多出来的动作,就是同理心。它是一种,让你永远能比别人多想一步的能力。

甚至,这种能力,还分层次。第一层,是“我能理解你的想法和处境”。第二层,是“我能感受到你的情绪”。第三层,是“我能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想帮你”。到了第三层,你的很多“思考”,就能直接指导“行动”。

一旦你的同理心可以直接指导“行动”,那你能解决的问题,就绝不仅仅只是字体大小、截图方式。

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他有一个著名的习惯。那就是,公司在开最高层的决策会议时,会议室里,必须要放一把空椅子。所有人,包括这张空椅子,都围桌而坐。

一开始,大家很奇怪。贝索斯就告诉他们,这把椅子,不是空的。上面,坐着一个人。谁?我们的客户。他是我们这个房间里,最重要的人。我们今天讨论的每一个议题,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要考虑到,他会怎么想?他会同意吗?他会高兴吗?

这把空椅子,就是亚马逊的同理心本身。

它会像一个强大的提醒装置,逼迫所有手握大权的决策者,必须在拍板之前,完成一次角色互换。必须从自己的KPI,从自己的部门利益里跳出来,站到那个“付钱给你的人”的视角,去推演他的感受。

再比如,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

在他接手之前,微软一度陷入困境。但上任之后,他要求所有高管,都去读一本名叫《非暴力沟通》的书。公司的文化,也开始从“无所不知”,走向“无所不学”。什么是“无所不学”?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愿意去理解和倾听别人。

这场由“同理心”驱动的变革,最终也帮助了微软重回巅峰。

所以你看,同理心,就像一个“底层操作系统”。你安装了它,很多上层的其它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优化和提升。

比如,管理能力。

他今天上班,为什么看起来无精打采?是他家人生病了,还是他被客户骂了?当他欲言又止的时候,他心里到底在担心什么?你推演得越准,你的管理,就越能“深入人心”。

比如,销售能力。

有的销售,心里只有自己的产品。所以,会滔滔不绝地讲功能。有的销售,心里装着的是客户的“困难”。这个客户,他真正的痛点是什么?他为什么深夜还在为这件事发愁?然后,他会告诉客户,你的这个困难,我的产品,正好可以这样帮你解决。

比如,谈判能力。

谈判的本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得到我想要的,你也得到你想要的。那么,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都想要桌上这个橘子,但你可能只是想要拿橘子皮去做陈皮,而我只是想吃橘子肉。如果不推演,就会为一个橘子打得头破血流。搞清了对方的真实意图,才有可能实现双赢。

再比如,演讲能力。

我说到哪句话时,那个观众开始掏手机了?是我讲得太枯燥,还是那个点他没听懂?那个角落的观众,为什么在点头?是不是我这个案例,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一个好的演讲者,一定是一个同理心大师。他会根据这些推演,实时调整自己的语速、节奏,甚至内容。他不是在“完成”一场演讲。他是在和台下所有人的大脑,进行一场“实时互动”。

管理能力、销售能力、谈判能力、演讲能力……等等等等。

同理心,是万般能力的底层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办法很多。

比如,在做任何面向他人的事情前,先强迫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对手方”(用户/同事/老板)是谁?他现在在什么场景里?他想完成什么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最可能在哪一步卡住?我能提前做点什么,帮他把这个“坑”填平?

甚至,拿出纸笔,把对方的整个体验路径,一步一步地画出来。在每个节点上,标注出他可能的感受。画完这张图,你再看看,哪里有机会可以优化。

当然,所有的推演,都只是“猜”。如果有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去,到现场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你得到的,会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可是,这也太辛苦,太内耗了吧?

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反内耗”。

很多内耗,就来自于沟通的误解,来自于协作的冲突,来自于人与人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猜测,去弥补,去争吵,去后悔,不就是为了能避免吗?而同理心,就是为了让你从一开始就避免。

当你可以看懂,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困境里,一个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一个人自己都没察觉到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很多问题,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

因为,你不会再轻易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所伤害,因为你理解了情绪背后的脆弱和缘由。你不会在复杂的矛盾里寸步难行,因为你更容易找到那个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你不会再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因为你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真正的理解和连接。

因为,拥有同理心的人,是无敌的。

与你,共勉。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1rK9MSa5zzJPh6ludnMWA

- Posted in: Career

- Tags:

0 条评论 ,14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