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会员群里的一位同学进行了一场模拟面试,整个过程聊了差不多2小时。相较于之前单纯的简历评估,真实的模拟环境还是更容易发现问题和可改进的空间,也让后续人更接近真实面试场景中的挑战。当然,这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团队、不同设计师身上所发生的故事。
在过去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应该面试了大几百位设计师和一些产品经理。他们之中有些人项目经验丰富、有些人有着独到的方法论、还有些人有着天然敏锐的嗅觉,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不善表达的人,即使酒再香也很难飘出巷子。
面试,或者说是表达,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远不止是做好一份简历作品集那么简单。如何在不到 1 个小时的时间里,能够准确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思考方式以及性格特质是我们在面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挑战。
同时,面试本身也是很多的技巧的。即使是不善言辞的 I 人,同样也能够通过方法来提升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尽可能地去争取到一个职位,一个好的 offer。
对于面试,我一直认为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需要设计的“需求”。我们需要了解用户(面试官),理解 Ta 的需求,并提供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而这本身就应该是我们设计师非常熟悉的工作方法。
这一期的文章,我想结合真实的面试场景来做一次完整的“项目”设计。从前期的“需求”分析,到简历作品集的组织,再到过程的设计来完成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希望通过这一期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在面试过程中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另外,如果大家最近也正在为求职面试而困扰,需要一些帮助,欢迎在文末了解一下我的模拟面试服务。
一般来说,电话面试是我们面试过程真正的起点。当我们收到电面邀约的时候,意味着面试官已经通过简历对我们有了一个最初步的认可,我们有了一次进一步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一次的面试,它不仅仅意味着我们是否还有进一步的沟通机会,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面试官对我们的岗位层级定义,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最终的 Offer。因此,第一次的电话面试对于我们整个面试过程的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一次电话面试的时间会控制在30到45分钟左右。这个时长既能确保面试官能够对后续人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也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时间在面试上。
这段时间会被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候选人的自我陈述,大约会占用 20 分钟左右。这个阶段候选人需要对自己的背景、项目经历做一个全面而精炼的介绍。剩下的时间面试官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提问,如果几个问题的回答不太满意,面试官会开始准备收尾,结束面试。如果感觉聊得还不错,面试官会再进一步的深入沟通,看看是否能够可以推进到下一轮的面试环节。
在一面这个阶段,面试官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沟通对候选人的经验背景、专业能力和思维逻辑进行一个基础的判断。在过往的经验里,一面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01. 作品案例的真实性和深度
在简历筛选阶段,面试官的判断源自候选人的作品案例,所以在一面的过程中第一个要验证的就是其真实性和深度。如果面试官通过沟通发现其中存在夸大,或者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描述的那样有深度,那么大概率上也就意味着前面简历筛选的判断就无效了,后续的面试也就没有必要了。
02.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表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面试官想要了解的是你的设计方案背后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以此来评估候选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如果在沟通中发现案例背后缺少深入的分析、推导逻辑,那么大概率就会被判定为能力不满足期望。
03. 现场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这是设计师群体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状。面试的过程没有时间给候选人翻资料、长篇大论,所以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思考过程,让面试官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度。但缺乏提前准备和组织的表述会让面试官觉得候选人的思考混乱,抓不住重点,从而影响到对候选人专业的判断。
04. 对行业的理解
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想要面试的公司所处的行业和之前的经历并不相符。而我们呈现的案例以及设计方案都是在特定的业务环境中所产生的,并不具备可复制性(阿里、字节、腾讯之类的公司可能会有少许例外)。所以面试官更希望了解到候选人对于所处行业的理解和思考,而这些能力才是确保我们能够在下一家公司继续解决问题的基础。
05. 公司文化的匹配度
另外,有一些公司(特别是大厂)会对候选人的价值观、人格特质有更多的关注。他们不仅仅需要找到合适的候选人,还对在未来融入的团队融入,成长性方面有耕读偶读要求。如果后续人在这方面与公司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偏差,即使是能力再强,也有可能会放弃。
最后,再说说有一些同学提到的薪资、工作地点等问题。其实这些部分一般来说都并不是第一轮面试的核心关注点。只有公司和面试官明确这位候选人是他们想要的人之后,大家才会开始进一步沟通这些问题。
面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求职过程中压力最大的一环,特别是设计师群体中为数不少的 I 人们,大家可能善于埋头做设计,但却非常不善于与人沟通。这的确似乎会在面试中比较吃亏,但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它的本质是什么?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吸引面试官的关注,从而获得下次一轮的面试机会。这本质上就是一个需要被精心设计的“项目需求”,从了解用户需求 → 提供服务 → 用户转化。
这个项目的“用户”是面试官,而我们的目标就是给他们讲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因此,在面试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简历作品集的编排优化、对面试过程的设计、管理。
设计的项目通常都是围绕着用户需求而展开的。同样,在对面试的需求设计中,我们需要理解用户是谁、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最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简历作品集绝对不是一次炫技的 solo,而是与面试官沟通的基础和桥梁,是让他们了解我们如何理解问题、如何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途径。
在面试的 40 多分钟里,通常情况下前面的 20 分钟是我们自诉的时间。我们需要向面试官讲述自己的项目案例和对设计的理解、思考,我们需要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讲一个内容和有趣的“故事”。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精挑细选作品集中的案例,将它们组成一个真正的故事,而不是一系列项目的罗列。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面试官能够快速而深刻地了解我们,看到闪光点。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很多人经常会陷入不断的纠结,总是试图把自己做过的每个项目都放进去,结果往往是一不小心就整了一个大几十页的文档。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如果你是面试官,在面临一堆简历需要看的时候,你会有能有可能每个都仔细的阅读完吗?
这些冗长的内容往往只会让面试官难以找到重点,结果就是翻个十来页,如果没有特别闪光的就差不多略过了。前面那位模拟面试的同学告诉说,他最近正在面试的这个设计师岗位就有差不多 300 人投递简历,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能够给到每份简历的时间应该平均不会超过 5 分钟。
对于一份简历作品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传递三个核心的信息:
01. 我是一个什么类型的设计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设计师,包括我的风格和特质以及擅长的领域。让面试官对自己有一个基础的判断,能够带着这些标签和预期来进行接下来的面试沟通。
02.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展示自己曾经解决过的问题(设计项目)。这其中需要包括业务的问题、我的思考过程、解决方式及成果。这里核心要表达的是自己对问题识别、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而案例只是用来证明它们的辅助信息。
03. 我对设计的理解
无论我们之前做什么类型的业务, 我们的工作都处在某一个行业之中。过往的项目可能能代表我们解决特定业务问题的能力,但它不代表我们能解决好下一个问题。因此,对特定领域的理解,以及如何去熟悉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成功的解决问题,才是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对我们专业深度和视野的广度的一种反映。
既然明确了我们要表达什么,那么我们就需要带着这些问题来重新组织我们的奖励作品集。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集绝对不是一堆案例的简单叠加。这里我们一定要避免在文档中大量的堆积设计稿或截图,因为它缺少业务的上下文以及对问题的关联,很难让面试官看到其中设计的价值。
面试官想要找的是能够应用设计专业能力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候选人,如果不能阐述清楚当前遇到的业务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案,那么仅仅展示设计的技法意义是不大的。
真正有效的案例应该是在展示设计能力的同时,关注围绕特定的业务或行业展开的思考,解释设计背后的逻辑和过程,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说服力。
对于建立作品集的案例,通常我会沿着「业务问题 → 核心指标 → 设计策略 → 设计方案 → 数据验证」这条路径来进行分析,这也是一个合格的案例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框架。
01. 业务问题
这一年多来我在专栏中和大家反复提到,设计是需要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而这一点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对于设计师来说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做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是为了解决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些问题或目标。同时也请记住,面试官会始终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判断你做的每一个设计决策和设计细节。
02. 核心指标
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需要通过指标来衡量成功与否。在这里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两组指标,一个是业务视角的商业指标,例如转化率、GMV、活跃度等;另一组则是设计视角的体验指标,通常情况下它们会是从商业指标进一步拆解出来的,能够直接体现设计优化所带来的价值。
从商业指标到体验指标的分解、关联的过程也是体现设计师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面试官可以从这里看到候选人对设计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同时这也是设计师论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关键信息之一。
03. 设计策略
有了明确的问题和衡量指标,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确定设计的核心思路以及一系列的计划,这些就是我们针对这一项目所制定的具体的设计策略,同时它也是设计方案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而那些具体的设计稿只是针对这些策略的实施和实现。
在面试的过程中,对于设计策略的理解和思考是面试官对设计师做出判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在设计策略方面的思考较弱(或没有),那么就会判定这位候选人大概率在工作过程中更偏执行,只是按照业务给出的需求进行设计的实现和还原。反之,则可能会认为候选人在工作中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够真正的承担起一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关于设计策略的话题我们在第 31 期的文章有详细的分析过,大家可以回过头再看看。
04. 设计方案
在完成了前面的这些“背景”分析之后,此时我们才会来到具体的设计方案。这里所展示的设计稿、产品截图都是在响应前面提出的问题、给出的设计思路。在这里,面试官会开始关注你的这些设计是否很好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呼应了你的设计策略。
05. 数据验证
数据是设计方案是否有用的最直接证明,这一点大家在作品集里基本上不会忽略掉。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大家罗列了数据,而且基本上数据都非常好看,但几乎很少去讲清楚数据背后的逻辑。
这也是大家非常容易给自己“挖坑”的地方。很多面试官都会从数据结果这个地方切入开始各种提问、挑战,一旦大家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基本上就会开始紧张、乱了阵脚。对与数据这部分,是不是有仔细的考虑过,面试官基本上问两句就能里面分辨出来。
关于数据,它的确一直是设计师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有些设计师是不关注,而有些设计师是因为公司对权限的管理而根本没法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再详细聊。
紧张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在面试的时候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而紧张的本质,其实还是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好而将会面临失败。不过大家其实也不必过于焦虑,虽然紧张无法避免,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方法来改善,从而尽可能降低我们面试过程中的“风险”。
在前面提到的那次模拟面试过程中,我做了全程的会议录屏。虽然是模拟,但这位同学依旧还是会紧张。但在后续观看回放视频的过程中,这位同学也发现这些紧张的情绪,其实很多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准备不足。
还是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案例的组成框架,即使我们已经按照「业务问题 → 核心指标 → 设计策略 → 设计方案 → 数据验证」的方式来组织好了内容。但在真实的面试场景里,面试官肯定不会只问大家放在文档里的内容,而是基于你简历作品集的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开放问题。所以,简历作品集的文档只是我们面试前准备的一部分。想要解决焦略,我们还需要做以下这些工作。
平常我们看到的简历作品集基本都是 ppt 或 pdf,这是一种线性结构的文档,它即是我们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共同的参照物,同时也是我们在案例讲解过程中的提纲。面试的时候大多都会顺着文档一页页地进行讲解,因此在自己演练的时候大多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来进行的。
但是,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的提问往往都是跳跃的,有些问题可能还会跨越多个项目。这个时候线性的模式就会有问题了,它可能让我们的思考和回答卡壳,有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有的甚至会直接答不上来,甚至是垮掉。而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对作品集中的案例建立网状的联系。
网状联系的优势,是能够让我们跳出具体的项目细节,从问题或设计的本质来思考问题、表达观点。同时它也能够让我们的讲解更加的深度,能够举一反三又或者是从多个点回归到思考的本质,让我们能够在表达更加的顺畅、自如。
建立网状联系的方法并不复杂,将作品集中的重点项目拆分放置到任意一个白板工具中,然后尽可能的用你想到的关联逻辑来把它们串联起来,为每一个连线逻辑建立一个自己讲解的视角和思路。
这里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A、B、C 三个页面都是在讨论降低流程漏斗的问题
•A、E、F、G 都是我对设计师如何分析数据的一些思考
•H、I、F、D、G 体现的是我对业务分析到设计策略的实操案例
•对于某一类型的问题,我的解决思路是 xxxx,具体我们可以反映在 C、E、G、H 这些案例上
•…
通过这个方式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自己对设计、对业务本质很多的思考。比如前面模拟面试的那位同学,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业务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 「压力感」,而自己在设计上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用各种方法降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压力感。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对于每一个案例的讲解不再需要干巴巴的具象到每一个设计细节,而是在解决一系列的共性问题。讲解的过程会变得更加生动且有深度,同时也能够向面试官展示出更多与别人不同的观察和思考。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案例的演示示例,这也是作品集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形式。我们通常会在这里呈现项目的背景问题、方案思路、项目的数据结果以及设计的前后对比等信息。
之所以大家都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将项目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展示出来。也正是因为它是对项目过程的提炼,所以它的信息是不完整甚至是缺失的,面试官一时间很难对你的结果做出判断或是认可,也会让面试官产生很多的疑问。
在面试之前,我们通常都是对着文档进行演练的,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过度关注页面本身已有的内容,而忽略了内容之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当面试官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提问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显得没有主次、没有逻辑。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给自己作品集中的每一个核心页面都做一份问题库。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来给自己提问题,组织回答。
还是上面那张演示示例,我们可以从业务、行业、数据等视角来想一想能提哪些问题。比如:
•你们的目标客户人群画像是怎样的?他们每天用这个平台要完成哪些工作?
•这个任务完成率的指标,数据统计的口径是怎样的?
•在你看来,xx 管理的这个能力,在业界里通常会有哪些共性的问题?
•你是如何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如果接下来需要你去做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你会如何入手?
•…
当然,大家也不必局限于自己找问题,也可以尝试找其他人来换个视角来提问。在上一次的模拟面试中,我从一个不了解他业务的面试官视角提出了不少问题,而这些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想的时候容易忽略掉的。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组织,也将是我们在真实面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物料。压中题目自然好,即时没压中,我们也可以从准备好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快速的重新组织,来应对面试官的提问。
我们之前说过,简历作品集中的案例只能代表过去特定的业务场景。一方面,它可能有非常强的业务属性;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正在面试的岗位所处的行业并不一样。所以,面试官通常会需要跳出具体的业务来基于行业来进行讨论。
因此,除了案例部分,我们还需要跳出来从行业的角度来聊一聊自己对产品、设计进行思考。借此来让面试官看到自己解决不同问题的全方面能力,而不是只能局限于一些具体的业务场景。
除此之外,在开始面试之前我们还需要对目标公司的业务及其所处的行业进行一些必要的了解,例如对目标公司产品体验后的一些感受、思考,所处行业的市场现状、竞对优势等。在我过去的面试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候选人对于自己投递公司的业务基本信息都不太了解,这非常影响印象分。
对目标公司的了解,这既是对目标公司的一种尊重,也是针对面试沟通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准备。可以让我们对面试官的提问背景有一些提前的准备,也避免在问答环节自己提出一些不太有水平的问题。
前面在案例框架的部分,我们提到了数据验证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设计师在面试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一方面很多人在做设计的时候的确对数据缺乏关注,基本上是 PD 告诉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还有的则是因为公司的要求,没有权限获取到业务相关的数据。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缺少了对数据的敏感度。
而在面试环节中,面试官往往是非常关注数据的。正是因为设计师在数据方面的弱势,所以他们很清楚项目结果背后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案例中的那些数据结果,面试官天然是存疑的。如果我们再没有想清楚这背后的关联、逻辑,这部分的讨论大概率我们会被挑战得很惨。
既然数据部分很难经得起挑战,那么面试中这一部分就没救了吗?那倒也并不是。同样作为设计师,面试官自然明白这些现状,也能充分地理解。即使我们在数据方面有难处,但它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忽略,面试官核心想要关注的其实是候选人是如何思考数据、理解数据的。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将自己作品集中有关数据的部分都好好的梳理一下,比如:
1.这个业务数据(比如任务完成率)的提升,它的统计口径是怎样的
2.在这整个工作流中,数据漏掉是怎样的。行业内通常是一个什么情况
3.如果将这个数据指标进一步拆分,它会涉及到那些子指标
4.有哪些子指标与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强关联的,我通过什么影响了它们的变化
5.…
以上四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建议大家在准备作品集时都必须要做考虑。
在面试的开始,面试官一般会让候选人花几分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这既是双方进入状态前的一个“前戏”,也是我们调整好状态的一个机会,尽可能的让自己在这几分钟内调整好节奏。
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问答环节,很容易因为面试官的问题而跑偏,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会让面试的进程“失控”,将自己引入到不擅长的地方。所以从面试开始前我们就要给自己的案例确定几条用来沟通的主线,并且在面试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一旦发生偏移就要尽可能的找机会拽回来。
我们无法预知面试官的问题,所以无论提前做多少准备,我们都有可能会有所遗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一些“话术库”,来作为我们沟通回答过程中的衔接。这就和我们在晋升过程中的“战术性喝水”一样,都是为提问争取一些思考的时间。
当然,这些话术库肯定还是需要有意义,不能让面试官觉得我们是在“套词”。所以话术库的建立还是要围绕这行业、业务、项目三个层面来进行构建。
无论是面试还是晋升,从根本逻辑上来说面试官都一定会“刁难”候选人。这倒不是为了体现我比你强,而是需要在沟通的环节中进一步挖掘候选人的潜力,探清楚能力和潜力的上限是多少。
因此,为了降低失误的风险,我们可以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刻意去留一些“口子”给面试官来提问。否则如果面试官怎么着也得找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出来。
最近在看综艺「无限超越班」。你会发现来自 TVB 的高海宁无论什么角色、现场都会比其他很多“演员”要好得多。这倒不是因为她有多高的天赋,而在于她这么多年在 TVB 像上班一样的去参演各种剧集给磨练出来的。
面试也是一样,紧张和压力都是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不断地磨练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所以才需要我们在日常多一些练习。可以自己练,也可以找朋友、同事模拟。在过程中去练表达、练临场反应,同时也找出自己不曾注意到的问题。
今天的这篇文章,文字内容比较多。来来回回修改了几次发现很多内容还是有必要提。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聊到的这些方法、技巧是为了让你在面试中展示出自己本应该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但它并不能立刻改善你真实的能力。
临时抱佛脚无法立马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得在日常的项目过程中的思考和积累。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