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逆风期中的职业困境与突破

篇首语

上周的一个晚上,我收到了一位设计师朋友的微信消息。那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他刚刚加完班,心情很差。因为在刚刚的设计评审会上,他的方案被老板批评得体无完肤。他感觉自己做得越来越差了,信心都有点崩了。

其实他在上一家公司里一直干得都不错,能力也一直被大家认可。可是换了新公司都半年多了,自己做的项目没几个被看上眼,老板和合作方的质疑也越来越多。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过去那所谓的专业能力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在身边的设计师朋友里,特别是已经有七、八年经验的人,不少人都会有过相似的感受。有的人是从前公司跳到新公司后一直难适应,每次的设计方案效果都不太好,难以赢得团队和老板的认可,而有的人则是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接二连三地碰壁,感觉自己似乎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了。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想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这些曾经在原来公司能力都相当不错的设计师,在新的环境中却屡屡受挫?这真的是一个“不适应”的问题吗?

其实在我看来,答案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当我们在一家公司待久了后,会给自己营造出一些能力上的假象,让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产生一些偏差,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忽视掉自己能力上的一些短板或是让自己与行业间的要求出现距离。

熟悉的业务、稳定的团队支持以及老板和同事对我们的信任,可能在无形中掩盖了我们的一些短板。可是一旦跳槽到新的公司,当这些环境优势瞬间消失,问题随之显现。

大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当我们在讨论职业发展时,大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发挥都需要依托于一个合适的平台,而平台自身的发展又受到大环境的直接影响。

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的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得到了快速成长,在公司里获得了团队内外的认可,因此也获得了晋升、加薪。

这些已经进入这个行业了七、八年的时间的设计师,他们从职业生涯的起点,就恰好赶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也经历了行业从高速增长到逐渐衰落的整个过程。因此,他们对大环境变化的感受尤为深刻。

而对于刚刚入行的年轻设计师们来说,这种感受可能并不强烈。毕竟他们一开始入行,就遇到了一个较为萧条的市场环境,曾经“黄金时代”的那些特点和优势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即便如此,这段历史仍然值得每一位设计师作为参考,因为它正好体现出了个人成长与大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互联网的黄金年代

大概在 2006 年至 2018 年的这段时间里,是属于互联网行业的黄金年代,也是我们这波设计师的黄金年代。我们见证了 Web 2.0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神话的诞生。对于这一波设计师来说,是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大家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时期。

为什么说是 2016 年左右呢?因为在这个时间点,移动互联网的流量首次超越了 PC 端,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而中国经济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消费升级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那段时期双十一、618 等大促购物节,展现了中国消费者的强劲消费能力,单日 GMV 跨上了千亿级别的台阶,资本市场的积极投入更是让新兴行业和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环境。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板下,作为设计师我们得到了什么?

01. 更多的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支持,使得创业环境非常良好,企业纷纷把资金投入到互联网行业。这些政策的支持不仅让企业获得更多资金进行创新和扩展,也让整个互联网生态快速成长,推动了创业浪潮和行业的发展。

就像如今要用 AI 重塑所有的行业一样,在那段时期里,大家对互联网的探索充满热情,这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设计师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快速成长,并能接触到更多类型的项目和挑战。

02. 更多的就业机会

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业务的增长使得各个公司都在积极地招聘设计师。而那个阶段的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花在找招聘上,不断的刷简历、做面试 。

这也充分反映出当时设计师求职市场的火爆和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候选人甚至同一时间手上拿着多个公司的 Offer,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难。

03. 更多的试错机会

在资源充足的环境下,公司能够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试错空间,设计师们也有更多机会进行创意尝试。很多公司愿意为创新项目买单,即使项目失败也不会有太多责备,因为整体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支持,这使得设计师们在设计方案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这种环境中,设计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思路,积累各种经验,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资产。正是由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允许失败的文化,设计师们的创造力得以极大释放,促使他们不断迭代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能力。

04. 环境带来的正向反馈

在这样的“顺风期”里,大家只要一开始能进入到一个不错的公司并能稳定地立足下来,很多人就能保持住职业发展的势头,获得晋升和加薪,获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认可。

在这种大环境的推动下,设计师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是顺势而为,只要方案不出现明显的问题,就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业务结果。

稳定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互联网黄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有的人选择频繁的跳槽,而有些人则选择了长期扎根在一家公司里。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阿里、腾讯这一类所谓的大厂。

这些大公司的优势在于业务板块极其庞大,一个业务如果干得不合适了,可以在内部进行转岗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领域。这种内部“跳槽”的方式即为大家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向,又能延续过去所保持的工作环境。所以有很多人不知不觉的就干了十多年。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稳定的工作环境的同时,我们可能也会面临着温水煮青蛙的问题。大家所有的专业、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大厂的基础之上的,逐渐丧失了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

这种专业性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能力幻象”,这与他们所在的大环境和公司的特定背景息息相关。

• 业务积累的优势:这些设计师在原公司里通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了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同时也熟悉产品和用户的特性。这种熟悉度能够让大家培养出一种很好的设计感和产品感,在日常的项目中显得游刃有余,提出的方案也更容易被采纳。

• 合作模式的稳定:在团队内部,设计师们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合作模式。能够相对而言沟通更加顺畅、减少摩擦,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效率能够更高。

• 环境带来的成就感:大环境好,宽松的政策与资源丰厚的支持让设计师们轻松更容易取得成绩,而这些成绩让设计师们形成了对自我能力更高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东西不会一直都在,当我们离开原有的环境,这些优势可能会瞬间消失,就像篇头提到的一样。

当我们到了新的公司,原有的业务理解需要重新建立,合作关系需要重新适应,加上当下环境红利的缺失让很多设计师们会突然感到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设计师在跳槽之后,发现自己原本觉得“很强”的能力不再适用,甚至逐渐丧失了信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离开原有的大平台后,发现自己“玩不转”了。因为在之前的大环境和稳定条件下,一些被环境放大的优势不再适用于新的、更具挑战性的环境。

该如何理性的看待我们的能力

当我们谈论一个设计师的能力时,我们肯定不能仅仅讨论设计层面的专业度。实际上,设计师的能力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整体。

多维度的能力构成

01.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无疑是我们设计师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衡量的一部分。

无论是界面设计、交互原型,还是设计系统的构建,这些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和不断的学习来提高的。只要肯下功夫去多学多练,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磨练还是有可能能够成为了某些领域中的专家。

然而,专业技能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设计师能力的全部。在职场中,光有专业技能往往是不够的。

02. 解决问题、沟通与协作

• 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当下的环境中更是尤为重要。无论什么角色,我们的目的都是需要解决企业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真正的能力核心。

• 沟通能力:设计方案要能够被采纳,沟通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让老板和同事理解你的设计思路,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正,也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能。

• 协作能力:设计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与产品经理、开发人员以及其他设计师密切合作的工作。每个项目都需要在多人合作中完成,所以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03. 思维嗅觉与业务理解

在当下的环境中,设计师仅仅依赖传统的设计技巧已经难以满足业务需求。思维嗅觉和业务理解的结合,决定了设计师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具备“产品感”的设计专家。这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嗅觉是一种对变化和趋势的敏锐感知能力。虽然它看起来好像就是一种直觉,但实际它需要的是设计师长期的观察和深度思考。

思维嗅觉敏锐的人往往能够更快速地捕捉到行业趋势,比如新技术的出现、用户行为的转变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变化。通过对这些动态的洞察,可以提前判断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或错失机会。

这种思维嗅觉还体现在对用户潜在需求的关注上。能够从数据分析、用户反馈或社会现象中找出隐藏的需求,预测用户行为的变化,并将这些洞察转化为更具前瞻性的产品能力和体验。

如果说思维嗅觉是能帮助设计师看清方向,那么对业务的理解则能够让设计师能够扎根于实际需求,推动设计为业务创造真正的价值。

那些优秀的设计师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过硬,更重要的是它有意愿并且能够理解公司的业务逻辑,清楚公司业务的核心指标与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理解,设计师可以将设计目标与业务目标紧密的绑定,使设计能够更具有战略意义。

这些能力综合起来,也就是形成了我们的产品感。所谓“产品感”,乍听之下似乎是一个略显模糊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直觉”或“天赋”。实际上,它背后是由设计师的思维嗅觉和业务理解等核心能力共同支撑起来的。

如何看待互联网环境的逆风期

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黄金年代”,而是一个典型的逆风期。企业收紧了预算,减少了设计、对创新的投入,整体环境也更加务实与谨慎。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些所需要面临的问题。

• 时间压力的增加。企业对新员工几乎没有太长的适应期包容,设计师被要求尽快能产出结果。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的确很难在短时间内就站住脚跟。

• 设计价值的重新定义。企业会更加关注设计如何能够直接服务于业务,给业务带来增长,而不是一味的成本消耗。这就意味着专业度并不是大家最关注的核心。公司要结果,你来谈专业度,这就是有些鸡同鸭讲了。

• 适应新的协作方式:每家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设计师在新环境中需要时间去适应团队的运作方式。但是,逆风期的环境让企业不再会去强调“We are family ”,我们也没有抱怨的必要性,只能尽快的去适应。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了黄金年代设计师们,以及满怀热情和期待刚刚进入行业的设计新人而言,如今的逆风环境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曾经在老公司里被高度认可的设计师,也许在新公司里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不再被重视,甚至难以获得预期的认可。而刚入行的设计师则面对着一个与他们之前憧憬的完全不同的行业。资源紧张、节奏飞快、对结果的要求高到令人窒息,这一切都让大家感觉到上班上得异常的痛苦。

这些心理落差,不仅让大家会感受到失落,还可能会让他们开始自我怀疑。自己曾经的哪些成功是不是只是因为站在了环境的风口上?而现在的不顺是否又意味着自己能力的有很多的不足?

这些问题会一直沉在心里,会在心中反复地发酵,当挫败感不断累积,却又一直得不到外界的积极反馈时,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这种落差长期得不到改变,它将会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信心受挫、动力减弱,甚至可能对自己的职业选择都开始产生动摇。

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一下,在当前这样的大环境里,我们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和调整?

心态调整及核心能力的补全

在顺风期,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利用大环境的红利来不断积累和成长。然而,在逆风期,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

首先,我们必需要接受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还在原有公司还是去到了新公司,我们的工作和模式和评价体系都在发生彻底的转变。接受这一点,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帮我正视当前的问题,不要沉溺在对过去的“怀念”中。

其次,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构成。过去的成功究竟来源于哪里。是因为大环境的优势,还是自己真正具备了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环境考验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的能力体系往往是多层次的。有些能力依赖于特定的环境,例如对某类业务的熟悉度、老板的赏识;而有些则是源于自己的人脉。我们需要清晰的知道在新的环境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需要增补的。只有理清这些,才能帮助我们快速的适应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设计师在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哪些。就比如在我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下我们所有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找到他们并不断的去加强,才能帮助自己在未来接下来的若干年职业生涯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写在最后

我想对大家说,大环境的变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离开原来的舒适区后,所有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能会打折扣,因为支撑我们专业能力的那些因素都需要重新建立。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公司对设计师的容忍度和适应时间也变得更短,我们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重新证明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挫折和不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具备价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变化,调整心态,找到问题,并逐一地去解决它们。也许现在的大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顺,但不同的阶段总归还是有着属于这个阶段的工作方式。

最后,希望篇头提到的那位设计师朋友能够顺利的渡过当前的难关,也希望大家的工作都能够一切顺利。

加油! 💪🏻

- Posted in: Columns

- Tags: ,

0 条评论 ,8 次阅读

发表评论

  1. 既然来了,说些什么?

Top